当前位置>首页>生活
23个社区卫生中心、4大片区医联体,北京昌平区医院缓解百姓“看病难”
发布时间:2023-03-29 13:16:11 来源:健康时报
​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是深化医改的重点和难点,直接关系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成效。

 

附近居民在北京昌平区医院就诊。高瑞瑞摄

 

“一有头疼脑热、感冒发烧就往大医院跑,危重症患者生命垂危却转诊艰难……”在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院长袁成看来,三年疫情,经历了艰难,也肉眼见证了基层医疗体系的蜕变。

 

3月21日,中国医药导报副社长张皓臣带领新华社、人民日报健康时报、人民网、工人日报、健康报、中国妇女报等15家中央主流媒体记者,走进昌平区医院开展“中央主流媒体医院行”调研采访。

 

22个镇街23个社区卫生中心,缓解百姓日常看病难

 

2022年末,昌平区常住人口226.7万人,像回龙观、沙河地区等,人口流动性很大,这也注定在缓解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上面临着一些挑战。

 

“以前‘看病难’,主要是老百姓认为优质医疗资源都在大医院,那么随着这三年疫情,我们基层医院也积累了更多的相关经验和做法,织密基层的服务医疗网,打通上下转诊绿色通道,能够实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北京昌平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春梅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郭春梅介绍道,目前昌平区每个镇街都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2年底昌平区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社区中心、区级医院、专科医院、市级医院形成区域医联体手拉手联络模式,实现点对点服务,可以满足辖区居民日常的医疗需求。

 

 

向下转诊患者237人次,4大片区医联体,实现优质资源下沉

 

重症医学是抢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医联体能够实现资源下沉,快速转诊挽救患者于危险境地。

 

“目前昌平区已经形成了4大片区的医联体,东南以清华长庚医院为核心,西部以北大国际为核心,中心地区六环以南是北京积水潭医院、六环以北是昌平区医院覆盖。辖区内还有京都儿童等民营或者专科医院,都是由我们区医院作为牵头医院,在日常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解决当地居民的日常的就医和购药问题。”昌平区医院院长袁成表示。

 

昌平区医院医务科科长闫秋芬介绍,北京市昌平区医院作为昌平区北部医联体核心医院,通过借力优质资源促进医院发展,分别与天坛医院、安贞医院、积水潭医院、首都儿研所、中日友好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协同发展机制,有效提升了医院服务能力。同时,医院呼吸与危重症、急诊、病理、影像、护理均为区级质控中心。利用医联体平台对20家成员单位进行摸底,根据摸底情况制定质控计划和目标,开展基层培训、护理技能比赛、检验基层培训等活动,医联体成员单位进行同质化管理。

 

2022年度,在复杂疫情条件下,医院克服自身困难下派专家240人次,诊治患者450人次,会诊派出专家32人次,下转患者237人次,上转312人次。线上培训5次,参加培训人员570人;线下培训9次,参加培训人数是4000余人。发放健康科普资料500余份,接受进修人员23人次,远程影像诊断2290人次,远程心电诊断 300人次。

 

“在疫情防控当中,医院严格落实分级诊疗,开通转诊绿色通道,派知名专家到昌平区北部医联体成员单位巡诊,对病人病情进行评估研判,做到防重症、降低死亡率。”闫秋芬说。

 

“昌平区医联体优化双向转诊机制,为医联体成员单位预留专家号源,同时加大技术帮扶力度,核心医院通过专家下沉出诊、培训带教、学术交流、科室援建、专科建设等多种方式将医疗服务能力辐射到成员单位。”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2年,昌平区医院制定了统一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双向转诊标准和流程,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解决的问题,建立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双向转诊模式,家庭医生按照转诊标准和流程及时为签约患者优先转诊至核心医院。

 

疫情期间,迅速扩增床位,举全院之力打赢医疗救治歼灭战

 

昌平区医院副院长李向欣接受采访时介绍:12月7日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医院急诊、发热门诊、呼吸门诊就诊高峰来临。北京昌平区医院是北京市的首批40家重症单位之一,采取4个集中对进行重症病人的救治,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患者、集中救治。院党委举全院之力统筹医疗资源,多措并举满足医疗救治需求。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为急危重症患者、血液透析、放化疗患者、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畅通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优先保障急危重症和特殊患者得到救治。

 

全院床位空间扩容统筹管理,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科室界限进行收治患者的管理模式,将全院医疗资源、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向一线救治倾斜,最大限度释放医院救治潜能。加强重症医学学科对全院的培训和指导,以ICU、EICU、MICU三个专科技术力量为支撑,对全院各科室医师进行ICU专业培训,具备救治能力。将胸外、康复、妇科、肿瘤、骨科、泌尿等病区改为收治急诊患者的延伸综合病区,全院人员支援,调配经验丰富的内科高级职称人员牵头病区医疗救治,保证了对急诊、发热门诊需住院患者24小时收入院。医院呼吸、重症专家组持续巡回会诊,精准施治,合理调配ICU、EICU、MICU床位,保证重症资源利用和救治团队高效运行。在危重症患者收治告急情况,克服重重困难紧急组建EICU病区,仅用24小时天筹备并开通EICU病区收治危重症患者。短短一周全院拓展急诊延伸病床244张,为患者的“应收尽收”提供有力的保证。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EICU病房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ICU病房

 

疫情三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对内我们严格落实防控政策,科学精准调整防控措施,牢牢守住院内感染防线;对外我们服从上级安排,不讲条件,不计代价,圆满完成院外各项指令任务,充分展现了公立医院的责任与担当。2022年11月16日我院托管的昌平区体育馆方舱医院启用;12月6日根据上级部署,我院迅速转战马池口,紧急成立新的马池口定点医院,48小时完成改造并开诊。先后派出医务人员15000人次前往区内多个镇街及丰台区、东城区、朝阳区、大兴等地完成核酸采集及隔离点保障任务。同时,在应对疫情的巨大压力下,2022年门急诊总量我们实现了同比增长3.45%,这是全院职工团结一致、努力拼搏换来的成绩。袁成院长介绍道。

 

聚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加速学科建设谱新篇

 

“2023年是北京市昌平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年’,医院各个学科都拿出‘开年就开跑’的冲劲,加快学科建设,提升专业技能。”袁成院长表示。

 

昌平区医院创建于1957年,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是昌平区区域医疗中心、首都医科大学教学医院、昌平区北部区域医疗联合体核心医院。现为北京市医保A类医院。医院设立急诊科、骨科、心内科、肿瘤科、微创专业技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口腔科等9个科室为临床重点专科。年初,院长袁成同志牵头分批次组织学科发展规划座谈会,做大做实做强各个学科能力建设,造福更多辖区百姓。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北京市昌平区医院重点发展学科,是北京市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呼吸内镜介入治疗”领军人单位,北京市首家“全国慢性气道疾病规范化管理建设项目”认证单位,2019年获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达标单位。

 

此外,昌平区医院已建立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呼吸疾病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在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指导下开展疑难病诊治及危重患者救治工作,形成了区域内培训体系,带动区域内学科能力提升和发展。

 

 

肿瘤科

2021年11月23日,昌平区医院肿瘤科的放疗中心正式恢复开诊,新引进的瑞典医科达图像引导直线加速器和西门子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投入使用,在京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昌平区医院肿瘤科是医院重点学科,现有床位80张,设有北京市癌痛治疗规范化病房、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及MDT多学科远程会诊中心。放疗中心是“京津冀临床放疗质控协作组”成员单位,现有放疗医师3人、物理师2人、技师3人以及护士1人,其中多人曾前往北京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及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并聘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多点执业专家2人。可开展乳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肝癌、肺癌、直肠癌、头颈部肿瘤及各种转移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放射治疗。

 

急诊科

 

昌平区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理事单位、是昌平医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也是昌平区医院九个重点科室之一,同时也是120院前急救昌平分中心单位。昌平区医院急诊科现已成为昌平地区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诊重症、留观病房于一体的现代化急诊抢救中心。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团队,获得北京市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并多次在市级以上各种急救技能大赛中荣获冠军。在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反应迅速,及时处置,经验丰富,多次圆满完成昌平地区重大国际国内赛事的医疗保障。

急诊科着力打造科室特色业务,急诊外科是昌平区创伤急救中心和动物致伤诊治中心,并成立了全区第一家动物致伤和外伤后免疫预防门诊,被昌平区总工会授予“昌平区职工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参与撰写的32篇动物致伤相关团体标准被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立项,发表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急诊内科是急诊科主力军,面对之前急诊科就诊患者数量激增,一天最多接诊患者超过1000人,是平时的3倍多。

急诊科优化诊疗流程、扩容资源、增加力量,统筹做好急诊患者救治工作,为达到“保安全、防重症、防死亡的原则”,为提高救治效率,急诊科医护在医院统一部署下无私奉献,迎难而上,仅用一天准备就开放了急诊重症监护室,挽救了患者生命,打造高效快捷的院前急救,院内抢救到急诊重症的“急救生命通道”,为解决群众就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圆满完成了各项救治工作,获得患者的好评。

 

 

口腔科

 

昌平区医院口腔科始建于1961年,伴随着医院的成长,从一椅一医的简单科室单元几经改扩建,不断完善,逐渐发展为现代化的口腔诊疗中心,医院的重点学科。2021年科室迁入新门急诊综合楼,现在的口腔诊室,有综合治疗台40台,环境优美、安静整洁。

秉承舒适化、精细化、美学和微创的理念,新技术持续开展,让更多的患者获益。目前科室已开展种植牙、口腔正畸、牙体牙髓疾病、牙周疾病、口腔外科、口腔修复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口腔预防保健工作,使龋病、牙周病在发病前和发病早期得到控制。

2023年2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北京市口腔专科医联体北京市昌平区医院揭牌仪式隆重举行,双方签署了《北京市口腔专科医联体合作协议书》并进行揭牌。医联体建设是北京市推动分级诊疗模式的主要形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患者纵向流动问题。北京市口腔专科医联体的建设是昌平区医院的发展机遇,也是全区老百姓的福音。希望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把昌平区医院口腔科作为重点帮扶单位,进一步深化两院合作与交流,全面促进昌平区医院口腔科医疗服务水平快速提升,让昌平区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口腔健康医疗服务,提升区域患者就医获得感。

 

 

心内科

 

心内科系医院首批重点专科之一,是中国心律失常联盟北京心律失常联盟组成员单位;高血压科普教育合作单位;国家(基层版)心衰中心;国家心力衰竭医联体成员单位;北京心衰中心联盟成员单位;国家心血管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昌平分中心;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药物研究示范性平台-临床研究协作网成员单位。

于2020年医院顺利通过国家胸痛中心的评审,是昌平区首家胸痛中心,是北京市急性胸痛救治单位,医院为胸痛病人开设绿色通道,经胸痛门诊/急诊,先诊治后付费,缩短诊治时间,最终目的是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体系的无缝衔接,打造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促进整个区域内的胸痛患者救治水平的提高。

 

神经内科

 

昌平区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被北京市卫健委授予“北京市防治卒中中心建设单位”“脑卒中静脉溶栓先进单位”。2022年已被授予“北京市防治卒中中心”,在昌平区起到卒中中心建设的样板和标杆作用,未来应积极开展卒中中心建设、神内科室建设,从绿色通道、静脉溶栓、神经介入、康复治疗、二级预防等方面的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脑卒中的救治、提升救治能力、拓展业务范围、规划科室发展。

神经内科在昌平区医院设立病区已20余年。目前神内病房有两个病区,92张床,且我院有神外30张,康复科19张病床,重症医学科10张病床。神内建立卒中小组,保证24小时缺血性卒中会诊,加强与急诊科联系,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每年静脉溶栓100余例。作为“防治卒中中心”,以卒中单元为基础,整合神内、神外、急诊、康复、营养科、精神科等资源,积极开展工作,规范化诊疗卒中患者,规范化管理卒中患者,长期随访。一年来卒中中心诊治脑梗死患者1500余人,脑出血患者300余人。

建立绿色通道,提高静脉溶栓率、缩短DNT时间:根据卒中中心的要求,卒中中心建立了相关诊疗制度、操作流程、临床路径、相关疾病指南,在医务科领导下整合多科室合作,建立急性卒中绿色通道操作流程。建立绿色通道,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溶栓率。为缩短DNT时间多措并举,健康宣教、多媒体平台、义诊等形势普及卒中知识,及时发现卒中及时就诊,急诊卒中医师及时判断病情,根据指南及时给予静脉溶栓,建立卒中诊治流程节点表,严格执行,争取DNT时间缩短至60分钟。

 

 

护航母婴健康 获评北京市母婴友好医院

 

小李(化名)是一位妊娠35周的孕妇,因发热39度伴有早产胎膜早破来到昌平区医院发热门诊,经核酸检测为阳性。小李属于高危妊娠,一直在区医院进行规律产检,对于她的突发情况,主管医生立即接诊,危重孕产妇抢救团队进行充分评估。负压手术间里,随着早产婴儿一声洪亮有力的啼哭,一名健康的宝宝顺利诞生,大家紧绷的脸上也泛起了笑容,所有的疲惫烟消云散。

 

 

2022年11月,北京市昌平区医院成功获评“2022年北京市母婴友好医院”,抓实抓细抓严各项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管控措施,全方位多角度推进母婴友好服务、母婴友好文化、母婴友好环境等,始终坚持“母亲安全,儿童优先”的宗旨,以先进的分娩理念和助产技术惠及区域孕产妇,让自然分娩成为幸福的体验。(作者:记者 高瑞瑞  通讯员 张木涵